水利部部长
陈雷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水文工作成效,分析水文发展形势,强化水文基础地位,明确水文工作思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文工作,努力开创水文工作新局面,为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文支撑和保障。刚才,辽宁省副省长陈海波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一会儿,邓坚同志还要作工作报告。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水文是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文既是一项传统的专业性工作,又是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水资源条件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水文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第一,为防汛抗旱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的态势。各级水文部门根据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水情、雨情、墒情、地下水等方面的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着力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迎战
2003年和
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中,水文部门根据天气情况和实时水雨情信息,准确测报,滚动预报,为科学防控淮河大洪水提供了优质服务。去冬今春我国北方冬麦区遭受严重干旱,各级水文部门纷纷启动抗旱水文测报应急响应,加强土壤墒情监测,积极开展旱情、水量、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分析,为抗旱浇麦保丰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
第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我国水资源管理正逐步从传统的供水管理为主向需水管理为主转变,水文工作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水文部门通过大量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和论证工作,为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工作中,水文部门强化实时监测,做好分析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水文部门积极开展水功能区监测、水源地水质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水量水质综合评价等,为水资源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水文部门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制定用水定额等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为水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持。水文部门充分利用自身水文站网和人员优势,积极开展水质、藻类监测和分析评价,为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障生态安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黑河、塔里木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下游生态调水,南四湖、扎龙、向海、白洋淀等水域应急补水,引江济太和淮河闸坝防污调度,桂林、武汉等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等工作中,水文部门都及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水文部门与水土保持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研究,为水土保持提供了良好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水文部门围绕水环境安全,有针对性地对重要水源地、奥运场馆周边水环境、城市中心河湖等水域
57个站点进行水生态监测,为平安奥运、绿色奥运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突发性重大水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在应对
2005年松花江突发性严重水污染事件中,水文职工冒着严寒,长时间连续对水量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对污染带前锋移动情况进行滚动预报,为确保哈尔滨城市供水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抚远水道筑坝工程的实施和沿江各地防控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去年艰苦卓绝的水利抗震救灾斗争中,长江委和四川、湖北、广东、湖南、江西等省的水文突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驻守唐家山堰塞湖,现场作业,精确测量,准确预报,及时提供了大量水文监测数据,为成功处置唐家山堰塞湖,夺取水利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为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需求,水文部门积极收集水文基本资料,设立专用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精心测量计算,科学分析评估,及时提供基础数据和预测预报信息,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峡工程施工期间特别是大江截流和导流明渠截流期间,长江委水文局抽调精兵强将,运用先进仪器设备,为顺利截流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黄河调水调沙工作中,从方案制定、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异重流检测到下游扰沙,黄河水文工作者全程参与,充分应用雷达、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对调水调沙过程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对调水调沙效果进行科学分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全面服务。各级水文部门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公布、交流合作、技术咨询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服务。近年来,水文部门恢复了水文资料统一汇编和水文年鉴刊印,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及时发布实时水雨情信息、大型水库蓄水情况、地下水动态信息以及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分析信息等,满足了经济社会对水文资料的需求。在涉水旅游区进行河流湖泊水位、流量、水质等信息的监测和预报,使水文服务更多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跨界河流水文报汛、水文资料交换、水文业务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我国同周边国家水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睦邻友好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文已从主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发展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从主要为水利工作服务,拓展到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实践充分表明,水文既是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
“耳目
”、
“前哨
”与
“尖兵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事业。
二、水文能力建设和行业管理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全国水文行业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围绕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水文能力建设和行业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呈现资金投入增加、基础设施改善、服务领域拓展、支撑能力增强、社会影响扩大的良好态势。
第一,水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五
”以来,全国水文基建投入约
36.18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文基建总投入的
63.9%,建成了一大批水文基础设施,其中中央重点支持建设和改造国家基本水文站
479个、巡测基地
144个、水环境监测中心
94个、水情分中心
48个,水文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截至
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
37436处,其中国家基本水文站
3171处、水位站
1244处、雨量站
14600处、水质站
5668处、地下水监测站
12700处,以及部分蒸发站、实验站等,基本形成覆盖主要江河湖库、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文水资源站网体系,七大江河干流水文监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江苏省将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工程概算,与工程同步实施,
2008年落实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7363万元,水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第二,水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已有
50%的雨量、水位站点实现自动观测、长期自记和数字存储,先进的流量、水质分析、泥沙测验仪器得到广泛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水文测报技术明显改进。建设了覆盖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了水文信息传输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2008年中央节点水文总信息量近
600万份,实时水雨情信息
30分钟到达率达到
94.8%。长江委
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实现了信息自动测报,江西省建立了暴雨山洪监测信息采集、传输、预警、决策和群众安全转移一体化管理系统,广东省从省局、分局、勘测队到水文测站全部实现了综合办公自动化,黑龙江省
617处报汛站实现了自动采集、固态存储、长期自记、网络传输,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等省市水文部门实现了异地远程联网会商。
第三,水文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水文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文工作进入有法可依、规范管理的新阶段。地方水文法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河北、河南、陕西、湖南、广西、江苏等
6 省、自治区相继出台了水文条例,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西藏、新疆等
6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水文管理办法,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第四,水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水文机构地位进一步提升,
17个省、自治区的水文机构升格为副厅级单位或配备了副厅级领导干部。双重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全国有
51个地市、
48个县市的水文机构实行由省水利厅与地方政府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进一步密切了水文与地方的关系,拓展了水文发展空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取得突破,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新疆、重庆、福建等
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实行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特别是江西、重庆、福建、广西在全国率先实现水文系统全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进一步巩固了水文地位,稳定了职工队伍。
第五,水文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全国水文部门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开展水文科技研究,每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00多个,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等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文部门负责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占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
40%左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文技术标准体系。辽宁省水文部门近年来承担了东北地区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课题,获得
18个省部级科技奖项,水文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第六,水文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围绕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培训,举办
4次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大赛,水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部水文局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水文部门大力弘扬
“献身、负责、求实
”的水利行业精神,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长江委水文局、黄委水文局荣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状
”,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部水文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14个水文单位进入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行列,涌现出以张宇仙、谢会贵、唐训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尤其是在去年的水利抗震救灾斗争中,水文工作者表现出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
”的精神风貌,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灾区人民的好评。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党组,向辛勤工作在水文岗位、长年坚守在水文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水文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水文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水文事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自身肩负的职责任务相比,水文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水文站网体系及其功能尚不完善,地下水、水质、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分析能力比较薄弱;水文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不够;水文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和特殊工种人才比较缺乏;不少水文站存在设备落后、超期服役问题,一些基层水文单位生产、办公设施破旧,职工生活较为困难。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水文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高度重视水文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水文事业迈上新台阶,全面提高水文服务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布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文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水文是防汛的尖兵,气象预报和水文测报是防汛指挥的耳目和决策的依据,是一条无形的堤防。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就水文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水文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
“大水文
”发展理念,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水文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工作,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水利始终是水文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在服务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利中心工作的同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涉水事务和社会公众需求,大力拓展水文服务领域,增强水文服务能力。二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分析并重、水量水质监测分析结合、防汛抗旱服务并举、流域区域和东中西部兼顾,统筹建设平原山区、城市农村的各类水文站网,不断拓展水文测站的功能,促进水文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三要统一标准,强化管理。把加强水文行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一站网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发布,统一资料管理,统一监测仪器计量检定,全面提高水文行业管理水平。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中央直属水文机构要加强大江大河重要河段、省界断面、跨界河流以及重要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和重要湖库的水生态监测,发挥主力军作用。地方水文机构要科学布设水文站点,优化和完善站网功能,强化洪涝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水质、水生态、地下水、土壤墒情监测体系,着力提高水文服务能力。五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适应水利工作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水文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水文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水文发展的各种制度障碍,为水文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六要注重科技,提高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发和广泛利用水文水资源信息资源,加强水文数据的深加工,实现各类水文水资源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水文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水文区域发展布局:
东部发达地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市要推进水文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完善防洪安全监测体系、城乡供水监测体系、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洪涝干旱、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强化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抓好水生态、地下水监测,提高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率先实现水文现代化。中部地区要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和测报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水质、水生态、地下水、土壤墒情监测体系,着力提高水文服务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能力,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力支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水文现代化。西部地区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水文站点密度,完善水文站网体系,加强江河湖库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以及水土流失和水生态监测,搞好跨界河流水文测报,为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撑。东北地区要在加强防汛水文测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水文在粮食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黑土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支撑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服务。
要针对各大流域的水资源特点和水利发展定位,明确流域水文发展重点:
长江流域要按照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带来的流域防洪形势、水资源条件与江湖关系新变化,调整补充上游及西南诸河的水文监测站网,完善中游河道、水库、湖泊监测体系、水生态监测站网,提升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加强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流域水量、水质及泥沙输移、河道冲淤等水文情势变化的原型观测和监测预警,提高长江干流的水文预测预报能力,强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要水域的水质监测,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
黄河流域要按照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总体要求,加快上游及西北内陆河流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测报体系,加强宁蒙河段防凌监测和预报能力;加强黄河中下游的防汛水文监测和预报,加快黄河中游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健全中下游地区重点引排水区、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质监测网,加强中游地区泥沙监测,建设泥沙预报系统;抓好黄河、黑河、塔河、石羊河等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监测分析工作,建设黄河流域及供水区域的干旱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水库、河道、河口三角洲滨海区水文监测能力,维持黄河健康,确保黄河生机。
淮河流域要针对水系复杂、水旱渍涝灾害频繁、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围绕流域防洪减灾,加强流域防洪除涝监测能力建设,充实完善湖洼地区、蓄滞洪区水文监测站网,开展全流域河流、水库、蓄滞洪区防洪优化调度分析;围绕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调整或增设水量、水质监测站,强化水质自动监测,加强闸坝防污调度监测和突发水事件应急监测,搞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调度及水质动态监测,开展洪泽湖、南四湖等重要湖泊水生态监测,为实现治淮目标提供水文支撑和保障。
海河流域要针对水资源短缺、河湖萎缩、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防洪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完善永定河泛区、东淀、团泊洼等主要蓄滞洪区的防洪监测站网,加强断流河道洪水演进预报研究,补充完善平原区水资源监测站网,建立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预测预报系统,加强生态恢复指标监测体系建设,提高供水安全和水生态监测能力,确保首都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
松辽流域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建立和完善流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水量水质监测体系,加强防洪和城市供水水文服务能力建设,搞好水库联合调度水文预测分析,建设重点产粮区墒情自动监测及预测预报系统,建立水权转换水量监测系统,开展扎龙、向海等湿地保护监测,提高跨界河流水文监测能力,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珠江流域要针对水旱灾害频繁、调控能力不足、河口咸潮上溯、局部水质恶化等问题,强化洪涝灾害、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抓好大藤峡等水利枢纽建设和跨界河流的水文监测服务工作,推进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加强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保护,进一步开展珠江河口咸潮影响和流域水量调度监测分析,确保流域防洪安全和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
太湖流域要针对流域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开发程度高、环境压力和风暴潮威胁大等特点,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防洪、防台为重点,加快建设流域水资源监控与保护预警系统,完善流域湖泊、平原水网区和浙闽诸河水情监测站网,强化应急监测和预测分析,加强台风暴潮和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太湖蓝藻监测及苏锡常、杭嘉湖等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为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供优质水文服务。
四、做好事关水文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水文部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水利中心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加强水文站网建设。水文监测站网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按照流域与区域、水量与水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水文站网建设,重点加强行政区域边界、水功能区、跨界河流、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山洪泥石流易发区、粮食主产区、重点水土流失区、重要报汛站等水文站网建设,充实各类水文实验站网,继续开展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调整、巩固和优化现有水文站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适应
“大水文
”发展要求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进一步夯实水利发展基础。
第二,着力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根据各类水文测站的功能和监测任务,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更新老化严重的监测仪器设备,按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进行重新配置,进一步提高自动监测、固态存储雨量、水位、水质站的比例,提高水文测报能力。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建设水文巡测信息中心和遥感中心,强化巡测、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加强水文巡测基地建设,提升水文巡测能力。加强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应急机动监测队伍,配备先进实用、机动性强的监测技术装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着力健全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继续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完善水利通信网络,不断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深化对水文水资源信息的研究,不断提高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与精确度,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国家水文数据中心建设,整合现有水文信息资源,构建国家、流域和省三级水文数据中心,完善水文、水质等各类水利信息数据库,建成集存储、查询、发布、分析、应用于一体的国家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四,着力拓展水文功能和服务领域。加强对大江大河、重要湖泊、重要水库、山洪灾害、土壤墒情的水文测报工作,强化监测与预警,提高预报精度与预见期,切实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等水质监测分析,推进企业水平衡测试、城市水资源精确测验等工作,积极开展以藻类监测为代表的水生态监测,加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预警,强化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服务。及时了解交通、航运、铁路、农业、环境等部门的水文需求及社会公众在涉水旅游、城市景观、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水文需求,不断拓宽水文服务领域,提高水文服务水平。加强水文资料公开和水文信息共享工作,充分发挥水文资料的社会效益。
第五,着力强化和夯实水文基础工作。抓紧修订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搞好水文基础设施
“十二五
”建设规划等重点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中要注意解决好站网不足与完善功能、提高自动监测能力、保障测站生产安全、改善水文职工生活等问题。坚持巡测(间测)驻测结合、站队结合,加强基层水文基地建设,提高基层水文单位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完善水文技术标准,推进水文资质管理,强化水文行业管理。加强水文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在水文水资源信息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水生态监测分析评价体系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水文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水文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水文的整体科技水平。
第六,着力深化水文管理体制改革。要把理顺水文管理体制作为一项重要水利任务来抓,逐步建立权威高效、责权统一、规范有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文管理体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水文机构改革的新路子。要进一步加大省级水文机构的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地市级、县(市)级水文机构的双重管理。目前地市级行政区域还没有设立水文机构的,要尽快设立水文机构。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水文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和稳定水文队伍。
五、全面落实各项水文工作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水文事业加快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水文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切实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做好水文工作是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的需要,也是水法和水文条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水文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水文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水文工作,在制定政策、安排资金、配备干部、部署工作等方面充分体现对水文的重视和支持。要从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统筹谋划好本流域、本地区、本部门的水文工作,当前要着力在水文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要切实关心基层水文职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努力改善水文测站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着力解决基层水文职工的实际困难。
第二,切实加强水文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确保水文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文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增加水文建设资金投入,落实水文设施维护管理经费,按水文业务定额标准安排水文事业费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水文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水文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在水利基建、水利基金、特大防汛费、工程建设前期费、水资源费等专项经费安排上向水文倾斜,保证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建设的经费需要。要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全国中小河流洪水易发区水文监测工程、跨界河流水文站网工程、全国重点地区旱情监测工程、全国饮水安全应急监测工程、全国水文实验站建设工程等为重点,加快骨干项目水文工程的前期工作,为增加水文投入创造条件。
第三,切实加强水文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水文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尽快出台水文站网管理办法、水文资料使用审查管理办法、水文测站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完善与水文条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建立制度完备、执法有力,有利于全国水文行业发展的水文法规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制定完善与水文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制度,已出台条例的要抓紧出台配套的管理制度,已将条例列入今年立法计划的要争取按计划颁布实施,其他地方也要抓紧开展工作,尽早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各流域机构也要抓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第四,切实加强水文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水文队伍总体技术层次偏低、专业技能单一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聘用制度,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和新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竞赛、岗位技能比武和岗位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水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技术高超、勤于钻研、甘于奉献的水文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技能熟练、能打硬仗的水文技能人才队伍,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切实加强行业内外协调与配合。各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水文水资源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站网、技术和人员在各项水利工作中的基础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在这方面,水土保持部门的经验值得推广。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二期工程,共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站
744个,其中
232个利用了现有的水文站,既发挥了水文部门的作用,又节约了大量投资。在搞好水利行业内部合作的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交通、航运、环境、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取得他们对水文站网规划、建设、管理的支持,努力形成水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
第六,切实加强和做好水文宣传工作。水文是艰苦行业,也是社会公众不太了解的行业。很多水文工作者常年在偏远地区和恶劣条件下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要切实加强水文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大力宣传水文条例赋予的重要职能和任务,宣传水文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宣传水文职工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不断扩大水文工作的社会影响,努力为水文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水文工作事关水利发展与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水利部门和广大水文工作者肩负的使命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水文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
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