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燕赵水文化
促进河北水利健康持续发展
河北水文局党办室主任
张进旗
河北水文局办公室副主任
李哲强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源泉,以它天然的联系,从一开始便与人类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管仲语)。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史。而燕赵大地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也是燕赵儿女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悠久的治水文明史,孕育了丰厚的燕赵水文化。当前,传承弘扬燕赵水文化,对于促进河北水利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燕赵水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燕赵大地分布着海河、滦河、辽河和内陆河四大水系,它们汇集了燕山和太行山山地的来水,在河北平原形成一巨大扇状水系,自山地倾泻而下,奔腾入海。千百年来,它润育了英雄的燕赵儿女,也谱写了绚丽的燕赵水文化光辉篇章。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在任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县令期间,曾开凿十二条河渠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引漳十二渠”成为我国最早的多首制大型引水渠系。当时河北一带修渠引水非常盛行,现在的房涞诼灌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督亢水利区,当年荆柯刺秦王时所献的地图就是当时水肥地美的督亢地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今河北涿州人)徒步考察记述了
1200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整理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他编纂的著名的《水经注》是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今河北邢台人),其人“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曾任都水监,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面陈水利六事,任职期间,治理河渠沟堰数百处,为发展中原水利,修治燕京附近的运河,并开发邢台、磁州农田水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燕赵儿女自古就积极探求河流水系的自然运动规律,研究探索治理河渠途径,修建大型引水和漕运工程。由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丰富了燕赵文明和燕赵水文化。修建于隋朝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首座敝肩拱桥,据今已有
1400年历史;修建于元代的保定莲花池是冀中平原古园林的杰作;而著名的白洋淀、千顷洼等则是镶嵌在冀中平原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它们的辉煌奠定了燕赵水文化的丰厚基础,体现了燕赵人民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河北人民为解除洪涝的危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活动。尤其是
1963年以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下,广大燕赵儿女开展了大规模艰苦卓绝的根治海河的战斗。每年冬春发动上百万民工大战海河,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
1000余座,开挖疏浚行洪河道
30余条计
3000余公里,修筑堤防
2万多公里,初步建立了由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体系,并形成了“各河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防洪格局。使困扰河北几千年的洪涝旱碱灾害,基本上得到控制,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根治海河”工程是燕赵儿女在当时国家经济极其困难,财力物力非常匮乏的特殊时期,不靠老天吃饭,不等国家救济,硬是靠一副肩膀、一双手,靠小车推、肩膀挑,以“男女老少齐上阵,百万民工战海河”的伟大壮举,创造了河北水利发展史上空前的奇迹。燕赵儿女“战天斗地,除害兴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中体现了“燕赵水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燕赵水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河北人民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转变治水思路,实施科技兴水,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实现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转变的突破,开创了现代化大水利建设的新局面。南水北调工程河北段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衡水湖平原湿地建设初见成效,白洋淀补水综合治理以及石家庄民心河、汊河修建、承德武烈河改造、迁安生态防洪等一系列水利工程,象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散满河北大地,河北水利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河北水利人的精神风貌也不断更新和提高。
1996年
8月,河北省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滹沱河南、北大堤管涌不断、险情环生,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数十万军民上堤抢险。抗洪军民万众一心、义无反顾地喊出了“保京津、保油田,誓与北大堤共存亡”的口号,河北人民这种舍己为人,以大局为重的高尚品格惊天地、泣鬼神。难怪人们都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在“
96·
8”抗洪中形成的“一保京津,二保油田,三保铁路,四保自己”的河北抗洪精神,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是燕赵水文化在当代河北的新发展,她进一步丰富了燕赵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河北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全局意识和“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是燕赵水文化新的升华。
燕赵水文化,是燕赵人民在长期水事活动中创造的精神产品,是社会群体在水事活动中形成创造的特有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她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献身精神;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三是“讲究科学、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科技兴水”的和谐理念。其核心是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燕赵水文化来源于燕赵大地,根植于燕赵大地;燕赵水文化又是悠久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丰富了燕赵文化,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引领了燕赵文化。她起到了凝聚水利职工力量,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与
“
献身、负责、求实”
的中国水利精神一脉相承的
。
二、新形势下弘扬燕赵水文化的现实意义
构建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水利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水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水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水文化研究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
、传承燕赵水文化,是增强凝聚力,推进水利行业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燕赵水文化凝聚着燕赵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承载了水利人创造的科技成果和行业精神。燕赵水文化所包含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献身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除害兴利”、“万众一心、科学抗洪”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水利行业文化特有的观念、信仰和情感,已成为河北水利行业文化的瑰宝,是水利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燕赵水文化,推进水利行业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水利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激发广大水利职工“爱国爱党爱水利”的热情,弘扬水利人
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操,
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可以提高水利人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通过水利行业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和学习,使广大职工由业务精通的“水利人”变为博学多才、
情感丰富的“文化人”。可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励水利人围绕落实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针对河北水利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强省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2
、
传承燕赵水文化,是
丰富治水思路,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燕赵儿女在长期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水的特点和治水的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着水利科学与技术。燕赵水文化所包含的
“讲究科学、尊重自然”、“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团结治水、科学治水”的内涵,体现了“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前人的治水思路,是千百年来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总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治水实践中传承和发展。前人的经验是后人治水的依据,后人治水的成功离不开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只有认真总结过去,以前人的治水经验为指导,水利事业的发展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1998
年特大洪水之后,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河北水利人结合实际,经过几年的实践,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不仅取得了理论成果、实践成果,使现代水利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也进一步丰富了燕赵水文化的内涵。
要尽快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就应该继续总结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新的实际使之发扬光大,形成新的治水思路,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指导水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装备水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的经营策略管理水利,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
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体制机制滞后、现代化程度偏低等困扰河北水利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要
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法制化建设,
努力提高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发展燕赵水文化,可以用文化的理念推进现代化水利建设,统一人们对治水思路的认识,提高人们对治水思路的认同水平,促进人水和谐。
3
、
传承燕赵水文化,是
宣传水利,打造和谐治水环境的需要。
治水,离不开社会软环境。如果全社会都能对水利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水利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对今后的治水思路和途径、措施有充分的理解,那么解决当前水利面临的难题,实现新的治水目标就会容易得多,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水文化的广泛传播,是宣传水利的有效途径。要在水文化的研究传播中,更多地融进燕赵兴水治水的历史、水利在沿海强省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支撑作用、当前面临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和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严重恶化等问题、今后水利事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和解决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先进治水经验和节水措施等方面内容,用文化手段传递知识和社会信息,必将提高全社会爱水、亲水、惜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必将增强全民的沿海开放意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意识、全民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意识、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意识,必将引发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支持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水利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4
、传承燕赵水文化,是弘扬水利行业精神,激发水利人工作热情的需要。
水文化作为以行业特色文化为主调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水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旦得到水利职工的广泛认可,就会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奠定和谐水利的精神基础,增强河北水利发展的软实力,激发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水利和谐发展,实现和谐水利的目标。
燕赵水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无私奉献的情操、科学治水的理念等,与“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是一致的,弘扬燕赵水文化,对于培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水利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激发广大水利职工的工作热情,可以在水利系统形成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统一意志、凝聚人心、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为水利改革与发展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全面推进燕赵水文化建设
水文化建设是与水利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要传承与弘扬好水文化,必须理顺关系,把握好定位,具体到河北实际,应该注意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关系。
不可否认,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在水利建设上主导思想是工程坚固、实用,绝大多数水利工程是为了防洪、抗旱、排涝的需要而建,缺乏追求内在与外观、工程与环境协调的意识,缺少水文化的内涵和高层次的文化品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水利工程应该体现和渗透更多的水利文化底蕴和要素。同时,水利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与社会文明、城市文明、人的文明更加紧密相连,这正是水文化的特色所在、魅力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与水文化建设相结合,增加水利工程的文化元素,在水利规划、设计、建设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努力创造水与人、水与城、水与景、水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我们在黄壁庄水库大坝的浮碉、壁画工程、石家庄市民心河的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进行大胆尝试,使这些工程既体现经济社会效益,又体现先进文化的内涵;既满足除害兴利的需要,又满足人们爱水、乐水的文化需要;既体现自然景观特色,又反映历史文化渊源,突出水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艺术角度把每一项水工程作为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充分发挥工程的边际效应,使水工程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陶冶情操的高雅去处、吸引人的典范之作和形象工程,成为人们了解水利、向往水利、关注水利的窗口,进一步提升河北水利的形象。
二是水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水文化建设与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既互相联系又互为补充。水文化建设在依靠明确的目标和原则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更注重营造一种为人们所认同、信守的内部文化氛围,在内涵上更为贴身、知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空间,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的有效延伸和深化。把先进的水文化所具有的时代魅力与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结合起来,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燕赵水文化建设融入到当前正在开展的文明创建、和谐单位建设、学习型单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把燕赵水文化的理念通过各类活动展现出来,做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河北省水电第二设计院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预备役工兵营桥梁连,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军事训练,增强团队精神,拓展精神文化建设新载体,把水利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军事化管理的各个环节,把燕赵水文化的理念、精神等渗透到职工的日常行为之中,取得了很好成效。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发挥摄影、书画、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包括以水或水利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创作、演示和各种健身怡神活动,营造说水、讲水、演水、唱水、表现水的浓厚文化氛围,使人们的思想和情操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陶冶和升华。
三是水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我国当代水利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需要以先进文化和新的治水理念来指导,客观上要求水文化建设必须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形成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继承上下功夫,认真总结提炼,借鉴燕赵大地形成的传统水文化,在组织上,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为依托,成立有一定文化功底、通晓水利行业及其发展史、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水文化研究小组;在投入上,拨出专项经费,保证必要的研究支出;在内容上,对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水利管理、治水人物、水利艺术等闪光的哲学思想、优秀的民间传说和谚语、民间习俗进行挖掘提炼;在形式上,可编辑出版一批水文化宣传、知识、理论等方面的著作、手册,为燕赵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当前,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立足河北水利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中心工作,确定水文化建设创新规划,明确水文化建设创新思路,制定水文化建设创新举措。要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河北水利职工之中,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燕赵水文化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不断丰富完善省水利系统多年来开展的艰苦创业史室和荣誉室的两室建设的内容,使其更好地发挥“创业者的丰碑,教育后人的课堂,对外宣传的窗口”的作用,成为继承创新水文化的有效阵地。
四是水文化研究与普及的关系。
我们研究水文化,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我们对水文化的研究开发还很不够,相对于水利建设来说,还有很大的滞后性,水文化的普及工作也比较落后。某种程度上说,水文化还属于水利人的文化,或水利行业一部分人的文化。要实现水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大水文化研究开发的力度,搞好研究队伍的建设,使之不断壮大,多出研究成果,力争出一大批研究人才,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使研究成果的受益面不断扩大,走出少数人的圈子,使水文化由部分人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由行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搞好在水利行业内部的普及,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紧贴职工的工作实际,避免从理论到理论,就写文章而写文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思想感情,使广大基层职工乐于、易于接受。要充分利用在基层最为普及、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媒体和手段,使基层职工很容易接触到。同时要搞好水文化向社会的宣传,要树立水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推动水文化与机关文化、企事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院所文化、校园文化的融合,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燕赵大地治水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成就,了解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治水的艰辛和精神风采,引发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和支持水利事业的发展,增强亲水、爱水、惜水、科学用水的意识。
说明
:本文是省水利厅参加2008年度水利部“水文化论坛”的一篇论文。论文第一、二部分由水文局张进旗、李哲强执笔,第三部分由黄壁庄水库杨宝藏执笔。厅机关党委张占民、阎利强,省设计二院董建忠参与了修改、审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