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接触水文的时候,对“四舍六入”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最早应该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一再强调着一点,这是水文计算的基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当时也是不加理解就死记硬背下来。毕业后参加工作也算用得还算得心应手。不过有时候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又是传说中的“规定”,或是约定俗成。我还是有着很多的疑问和不解。于是乎这些天有空闲就查阅了部分相关的资料,从中获得了不少启发,对“四舍六入”也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在资料中我看到最多的是对“四舍六入”方法在理论上的肯定。规范是十分严谨的。它对数字提出了 “四舍六入,逢五奇进偶舍 ”的处理要求,同时还限制了相应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及对不同数值范围内的数据又有不同的规定。“四舍六入,逢五奇进偶舍 ”,当取用精度位数后一位数字是
5、尾数为
0时需要观察前位的奇偶性。这样逢
5有舍有进是可以把
5舍入所引起的误差自相抵消的,所以理论上是很正确的。四舍六入五看奇偶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舍入规律是 “四舍六入五成双”
,这里
"四
"是小于五的意思
,“六”是大于五的意思
,“五”是舍入位之后的尾数逢五的话看前一位,奇进偶不进,这个是数据统计需要的。“四舍六入五成双”比 “四舍五入”要科学,而不是像 “四舍五入”那样逢五就入,导致结果系统偏向大数。
在理论上“四舍六入,逢五奇进偶舍 ”,是科学和合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有人提出“四舍六入五各半”的原则,主要是针对于水文测量计算。其方法是主要针对取舍尾数是
5且后面没有别的数字时的情况,如果有偶数个这样的数据时
5就是进舍各一半;如为奇数个这样的数据时,就先留一个这样的数据先待处理,其他的数据舍进各半。最后一个未舍进的数据看总体的舍进多少,舍的多则进,反之亦然。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进舍所产生的误差。而且这样会增加的工作量,数据的进舍需要全局把握,通过了解全部计算数据才能够进行。当然这也只适用于多由加减计算组成的计算中,如:三、四等测量等计算中。在有乘除计算的流量计算表中,就无法应用了。因此,这种方法有利有弊,而且有它的适用条件。
还有人认为四舍六入是手工资料计算模式下的产物。手工计算时“四舍六入”一方面使计算方便,另一方面可避免系统性的进舍。而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广泛。电算化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水文资料的计算也是如此。但是计算机是严格按照“四舍五入”规则,网上随处可见如何应用编程改变计算机的取舍规则,通过一定的程序是可以实现“四舍六入”的。而换个思路想,其实计算机在计算过程中是不保留具体位数的(保留
n多位),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在计算的严格意义上是非常精确的,只在最后特征值的显示上进行了进舍。我认为要比在计算过程中就进行取舍位数要来得更精确。但是计算机软件计算的成果至少现在还不能作为最终原始记载,所以现在原始计算表多为手工计算的。人工编程使计算机按照手工位数取舍后再向下计算可以校核原始资料。所以计算机化的原始数据在现在的大部分水文站还是不能实现的。但是我们能看到如今比较现代的测流仪器都是以计算机出成果的,如
ADCP、全自动缆道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化的原始数据就会广泛应用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文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据的保留位数和精确度也会随之增加。到了那时“四舍六入”会有一个更为科学的定义。
总的看来,“四舍六入,逢五奇进偶舍 ”是当下比较科学和准确的计算和保留位数的方法,是水文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审稿: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