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环境质量状况
1、河流纳污量
入河废污水量:据统计,
2000、
2003、
2007年河北省重点入河排污口分别为
808、
770、
777个。入河废污水量有逐年增多趋势,
2000年
11.5亿
t,
2003年
15.3亿
t,而
2007年入河废污水量增加到
17.6亿
t,比
2000年增大了
53%。
入河污染物量:
2000年全省入河污染物量为
44.3万
t,
2003年增加为
64.8万
t,
2007年又减少为
47.4万
t。主要污染物
COD、氨氮呈相似的变化趋势:
COD由
2000年的
39.4万
t增大到
2003年的
58.7万
t,
2007年又减小为
42.6万
t;氨氮由
4.43万
t增大至
6.0万
t,后又减小为
4.80万
t。
分析可见,随着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1世纪头几年,全省入河废污水量有明显增加趋势。高能耗、高污染的乡镇企业突起,致使
2003年入河污染物量大幅度增加,污染程度加重。近几年,随着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水污染程度又呈现减轻的趋势,虽然入河废污水量增加,但入河污染物在明显减少,水污染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2
、河库水质状况及趋势
河库水质现状:
2008
年地表水评价总河长
7144.9km,其中Ⅰ
-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
48.6%,Ⅳ
-Ⅴ类水占
12.7%,劣Ⅴ类水占
38.8%。
地表水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超标物质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
18
座大型水库中朱庄水库评价为Ⅰ类水质,
9座水库评价为Ⅱ类水质,
7座水库评价为Ⅲ类水质,庙宫水库水质最差,评价为劣Ⅴ类水质,主要由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按照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6座水库评价为中营养、
11座水库评价为轻度富营养、庙宫水库评价为中度富营养,评分值在
45.6~
63.7之间。
水质变化趋势:
通过对
2000-2007年水质资料的分析评价,地表水质有变差的趋势。按河长评价,Ⅰ
-Ⅲ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比例
2007年比
2000年有明显的减少,
2000年占
41%,
2007年减小为
32%。劣Ⅴ类水所占比例有增大趋势(见图
2),由
2001年的
38%增大到
50%。
2003-2005年由于水量的增加水质有好转,但是在水量相当的年份水质有变差的趋势。
全省
19座大型水库水质基本保持良好,一般都评价为Ⅱ
-Ⅲ类水质。由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庙宫水库保持劣Ⅴ类水,东武仕水库近两年有变差的趋势,由前几年的Ⅲ类水变差为Ⅳ类、劣Ⅴ类水质。王快水库水质有变好趋势,
2002、
2003年评价为Ⅳ类、Ⅴ类水质,
2006、
2007年变好为Ⅱ水质。按富营养化评价,河北省的大型水库均处于中营养、富营养状态,营养评分基本稳定在
53左右。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000
~
2007年,全省总供水量为
204.4亿
m3。其中,
2000~
2002年为
210亿
m3左右,
2003~
2007年在
194~
204亿
m3之间。从时间上看,有减少的趋势。供水量减少主要是地表供水量在减少,地下水变化不大。地表水供水量最小值出现在
2003年,仅为
33.7亿
m3。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从
2000年
161.8亿
m3,减少到
2007年的
155.7亿
m3,减少了
6亿
m3左右,生活和工业也都略有减少,详见表
2。
表
2.
2000~
2007年全省供用水量统计表
年份
|
供水量(
亿
m3
)
|
用水量(
亿
m3
)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其他
|
总供水量
|
生活
|
工业
|
农业
|
2000
|
45.3
|
166.0
|
0.87
|
212.2
|
23.1
|
27.3
|
161.8
|
2001
|
39.5
|
170.9
|
0.83
|
211.2
|
22.9
|
27.1
|
161.2
|
2002
|
39.3
|
171.2
|
0.88
|
211.4
|
23.2
|
26.8
|
161.4
|
2003
|
33.7
|
165.6
|
0.49
|
199.8
|
20.1
|
26.2
|
153.5
|
2004
|
36.1
|
157.8
|
0.50
|
194.4
|
18.1
|
25.2
|
151.0
|
2005
|
37.2
|
162.7
|
0.51
|
200.5
|
20.5
|
25.7
|
154.3
|
2006
|
38.7
|
164.7
|
0.66
|
204.0
|
20.9
|
26.2
|
156.9
|
2007
|
39.2
|
162.1
|
0.54
|
201.8
|
21.0
|
25.1
|
155.7
|
均值
|
38.6
|
165.1
|
0.7
|
204.4
|
21.2
|
26.2
|
157.0
|
供用水的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段时间内遇到了连续枯水年组,地表水资源减少幅度巨大,直接影响了地表水的供水量。二是全面推广节水型社会,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配置、高效用水、节约用水等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1.
主要结论
(
1)降水连年偏枯,水资源供给形势异常紧张。
由于遭遇到了子
20世纪
5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连续枯水年组,全省水资源总量年均减少近
4成,入境水量减少近
5成,只是全省水资源可供量出现了异常紧张的局面。特别是地表水资源量,由于连年降水偏枯,土壤含水量低,难以形成径流,造成地表水资源量评论减少近
60%,对地表水供水构成了严重威胁。
(
2)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地下水连年超采,山前平原水位下降速率增大。
在总供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超采地下水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虽然从地下水开采量统计看并没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总补给量减少,实际上是增加了超采量。据统计,。尤其是山前平原区,由于连年超采,只是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加快,地下水漏斗面积仍在发展。
(
3)入河污染物有减少趋势,大型水库水质基本稳定。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入河非污水排放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
2003年以后,随着企业污染治理、落实达标排放好各地污水处理厂的相继建设,入河污染物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大型水库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由于遭遇到连续枯水年,河流水量明显减少,入河污染物得不到足够的水量稀释和净化,近年来Ⅰ
-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比重有减少趋势,河流遭受污染的状况仍然比较严重。
(
4)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成绩斐然。
图
3为全省
GDP增长和万元
GDP用水量变化图。由图可见,跨入新世纪,全省
GDP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8年全省
GDP达到
16000亿元,是
2000年
5076亿元的三倍。但全省总用水量不但没有相应增长,还有所减少。万元
GDP用水量随年份逐年降低,已经从
2000年的
419m3
/万元下降到
2007年的
147(
2008年可能还要降低)。这表明,近几年全省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等措施效果显著。
2.
建议
(
1)继续加大外流域调水力度
。全省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加之连年干旱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地下水资源严重透支,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供水状况,已经难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的引黄入冀、引岳济淀等外流域调水措施,对弥补本区水资源可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大引黄力度,以缓解全省水资源供给紧张的严重局面。
(
2)加强大型水库“软件”建设,提高雨洪综合利用水平。
我省已经建成的大型蓄水工程控制了山区
90%以上的流域面积,是我省提高地表水可利用量的骨干工程。近年来随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相继完工,大型水库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为“保安全,多蓄水”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库多蓄水的技术方法,有些方法已经日臻成熟。这些技术方法的目标,就是在充分估计风险、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雨水情监测系统和暴雨洪水预测预报技术,给水库预留足够的泄洪时间,根据天气和上游来水情况,实现水库汛限水位的动态控制,在不降低防洪标准的情况下提高水库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
(3)
要以地下水开采量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监督管理体系。在对全省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就是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与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在全省总用水量中,地下水占
80%,而农业用水也占总用水量的
80%左右。这部分用水取水分散,难以计量,不好控制。应研究利用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反推开采量的方法,对全省各地地下水开采量进行监管控制。根据每年的降水量,给出地下水位的合理变化幅度和预警水位,解决农业用水统计不准,难以进行宏观管理的问题。
|